近來,一場網絡反腐的風暴席卷全國,涉及不雅視頻的重慶北碚區委書記、涉嫌性侵的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給情婦寫離婚保證書的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涉嫌濫用職權包庇兒子的太原市公安局局長……綜觀此輪網絡舉報的諸多案例, 網絡反腐確實起到了顯著功效。
如果我們能合理利用,有效引導,網絡反腐勢必可以成為與官方反腐力量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相關反腐部門應當積極轉變觀念,正確認識網絡反腐的意義和價值,堅決防止類似重慶打黑運動中“轉帖即被勞教”的現象再度發生,最大限度地給予公民相應的言論自由和舉報空間。
在鼓勵網絡反腐的同時,也要防止這股熱情被濫用而誤傷無辜。在涉及重慶北碚區委書記的網絡反腐過程中,廈門大學一女生的寫真被盜用為情婦照片在網上流傳,而近日被微博曝光的某縣委書記有9名情婦的“丑聞”,也很快被官方查證“嚴重失實”。網絡反腐不是網絡文革,不是僅憑一腔熱血就可以打倒一切,網絡和現實世界一樣,都要擺事實講道理。政府部門應當妥善引導網絡反腐的實證意識,對于在網絡反腐中那些不負責任的惡意揣測、移花接木甚至造謠傳謠的行為,相關部門應當給予處罰,如果在此過程中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則應當鼓勵當事人通過司法途徑維護合法權益。
面對網絡監督,普通民眾的名譽權、隱私權應當如何保護,官員的名譽權、隱私權該受到何種程度的限制,需要立法部門給予更明確的法律規范。筆者建議立法部門應當規定與腐敗行為不相關或沒有合理聯系的個人隱私信息,不能非法取得亦不能肆意披露;在網絡反腐中出現的普通人的相關隱私信息應當給予合理的保護;對于網絡中的不實信息,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進行查證和辟謠。
與此同時,我們更要警惕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反腐之名侵害他人正當權益、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今年來,我國司法系統相繼判決多起利用互聯網搜集、編造官員官員負面信息,甚至合成色情圖片進行敲詐勒索的案件。“中國反腐報道網”、“中華新聞維權網”等敲詐勒索網站以及假冒“CCTV焦點訪談”和知名媒體人士名義開設的眾多虛假微博客賬號被查處關閉。然而,依然有一些不法分子通過更改網站名稱、跳轉域名、變換IP地址、將服務器轉移到境外等方式逃避打擊。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打擊力度,及時公布違法者名單,堅決制止渾水摸魚的違法者攪亂整個網絡反腐的大局。
另外,在近期的網絡反腐事件中,我們不無遺憾地發現腐敗被秒殺的速度往往基于爆料的新奇程度,似乎只有吸引大眾眼球的關注才能得到迅速處理。這樣的現狀一定程度上會倒逼舉報者不假思索的追求狗血,最終只能搞臭網絡監督的名聲,讓正義的監督變成一場沒有底線的娛樂鬧劇。由此觀之,建立一套網絡反腐行為規范和有關部門的應對規范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能夠引導民眾規范舉報行為,確保舉報線索真實有效,如果相關部門都能對舉報迅速回應,我們的網絡反腐必然能走上文明有序的道路。
眾多官員在網絡反腐中應聲落馬,彰顯了十八大之后中央高層依法治國、反腐倡廉的堅定決心。但是網絡反腐依然任重道遠,如何建立網絡反腐的具體行為規范、如何兼顧公眾的知情權和個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如何界定網絡發布者與網絡平臺提供商的權利與義務,都是擺在立法、司法、執法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用法治規范網絡反腐,在制度上健全、保證網絡反腐有序運行,開創法制化的網絡反腐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