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下的改革更需要主流媒體成為一支不可缺席的結構性力量,為中國“深水區”的改革鼓與呼,為實現“中國夢”釋放出更大的正能量。
近日,國內兩大主流媒體人民日報與央視的改版舉措引發輿論關注。
首先,開播19年的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在新年第一天啟動首次大改版,新版時長增至17分鐘,每期不再拘泥于一個焦點。如1月4日晚的《焦點訪談》注了鄭州“房妹”事件,還關注交通燈“黃燈”爭議,其選題切中公共神經,有深度,也有銳度。《焦點訪談》找回了走失多年的“焦點”精魂。
人民日報也宣布,2013年,周六、周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由每天8版增至12版,節假日由每天4版增至8版。更重要的變化在于,每周一到周五推出一個評論版。人民日報在微博中表示:“新一年,我們將努力說真話、寫實情,讓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親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讀性可視性,實實在在服務讀者。”1月4日,人民日報評論版高調出場。從此,人民日報的言論就有了一個專門的平臺,這有利于人民日報打造“人民”這個意見品牌。我們相信,從此以后,觀察中國輿論,不能忽視人民日報的評論版。
從上面中國兩大高端主流媒體釋放出來的信號看,一場自覺的中國話語變革已整裝上路。在這場話語變革中,以人民日報、央視為代表的國家級媒體將扮演領跑者的角色。這說明,原先作為改革“存量”的主流媒體開始發力,開始主動介入中國的輿論生產,意欲以有效、有力的方式影響中國輿論格局。而主流媒體只有擲地有聲,落地生根,才能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實際上,我們發現,央視也好,人民日報也罷,它們的欄目、版面調整不是平地驚雷。與那些體量小、輕便靈活的市場化媒體和邊緣性媒體相比,關乎中國話語“存量”安全的主流媒體,它們的改革是在穩住陣腳的前提下擇機而動。與中國改革路徑相似的是,主流媒體的改革也是漸進式的,小步慢進,有時甚至是迂回的。
真是機緣巧合:中國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同時還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傳播革命: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席卷中國。新媒體為崛起的社會力量賦權,在每一個人的面前都置放了一個“麥克風”。這就給國人的表達提供了無限可能,大量沉沒的聲音被互聯網打撈出水面。
面對驚濤拍岸的互聯網輿論場,面對咄咄逼人的市場化媒體,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被嚴重稀釋了。目前,在中國形成了網絡輿論“倒逼”傳統媒體輿論、市場化媒體“倒逼”主流媒體的輿論格局。在雙重“倒逼”的情勢下,很多時候,主流媒體被邊緣化了,其及物性以及有效性被嚴重稀釋,很難應對充滿巨大張力的中國社會現實。
遭遇被動局面,以人民日報、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采取了應對措施。以人民日報為例,這份中國第一大報,面對新傳播革命帶來的挑戰以及主流輿論場被民間輿論場、國際輿論場圍堵的嚴峻現實,開始發力,意欲改變被動局面。
這一改革是從邊緣開始突破的。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于去年7月間的設立,就是這種“邊緣突破”的產物。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自創辦以來,以敏銳的觸角、清新的文風、貼地的表達,贏得了不少好評。但人們在圍觀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之時,心中仍然困惑:為什么人民日報微博上為廣大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文字,不能見諸紙質版的人民日報呢?二者風格為什么懸殊這么大?
人民日報作為傳統紙媒,其內容生產是內嵌在中國政治傳播結構中的,白紙黑字印在那里,字字要對歷史負責。大體量的紙質版的人民日報存在巨大的職業慣性,很難貿然采取結構性的大動作。而且,人民日報讀者相對特殊,他們習得了一套獨特的黨報解讀路數。如果突然把紙質版人民日報中的話語置換成微博體,也是讓讀者覺得奇怪的。人民日報的改革策略必然是“從農村包圍城市”,先從邊緣突破,漸進向中心逼近。我認為,邊緣突破,目的是為深水區的改革蓄勢。
其實,早在人民日報評論版正式出版之前,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就已動作頻頻了。2011年4、5月間,人民日報以“本報評論部”署名,推出了一組“關注社會心態”的系列評論,包括《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等文章,這些文章被門戶網站和微博大量轉載評論。此外,在“陜西周老虎”事件、湖北石首群體性事件、武漢人徐武被精神病事件、廣東烏坎事件等重大公共議題上,人民日報都能夠及時發聲,敢于發聲,展現了主流大報的膽識。
人民日報這些努力是在積攢量變,意在等待一場結構性的變革。這個結構性的變革不僅取決于主流媒體自身的改革邏輯,更要與媒體之外的時代機遇相耦合。
如今,媒體的縱深改革和中國“深水區”改革所面臨的窗口期正好相遇。適逢其時,主流媒體的改革不僅關乎中國媒體格局的優化調整,更是與中國改革的宏觀邏輯相呼應的。這正是考驗主流媒體勇氣和智慧之時。
如果說,主流媒體此前的被動只是一種策略性的保守,那么它們今天就不能坐等稍縱即逝的改革機遇從身邊溜走。面對彌足珍貴的改革機遇期,應該不失時機,推動自身改革,進而推動中國改革走向縱深。從這個意義上看,我不認為央視《焦點訪談》節目的改版和人民日報的改版是兩個孤零零的事件,其背后有某種必然性的東西把它們連在了一起。
這種必然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則,主流媒體面對新傳播革命以及市場化媒體的雙重“倒逼”,變被動為主動,進而成為中國輿論議程的積極定義者;二則,中國當下的改革更需要主流媒體成為一支不可缺席的結構性力量,為中國“深水區”的改革鼓與呼,為實現“中國夢”釋放出更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