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行業實體品牌建設情況并不樂觀。30強企業中有重復商標的達到了26家,單個品牌最高重復數達到了256個,平均品牌重復數達到了40.3家。與已發布《報告》的其他行業相比,互聯網行業的商標重復率都處于較高水平。層出不窮的商標重復現象,不僅對互聯網企業開展品牌保護增加了困擾,也淡化了品牌個性、稀釋了企業本身所具備的價值。
據《報告》分析,實體商標分類注冊的制度,使得同一關鍵詞能夠被多家企業同時擁有,是造成商標重復率高的主要原因。特別是一些不知名企業借機“傍名牌”來提高自身產品的“知名度”,使得企業在很多領域面臨商標被搶注的難題。
由于實體商標重復率高企,使得互聯網企業的網絡品牌保護難度加大。以知名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為例,按照網絡標識注冊的慣例,147個“阿里巴巴”商標的所有者,都是其通用網址、無線網址、“.中國”域名的潛在合法申請者。由于這些網絡標識與所有者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勢必有許多企業面臨網絡品牌流失而難以保護的難題。
基于網絡發展才誕生的互聯網企業們,網絡信息服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超過50%,理應在網絡品牌建設方面有更好的表現。然而,實際情況是互聯網企業網絡品牌建設水平不僅低于實體商標,甚至還普遍不如其他傳統行業。這一反常現象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絡知識產權推進中心的專家比喻為“燈下黑”,即因為對自身所處的市場過于熟悉,反而忽視了這一領域的網絡品牌保護。
品牌保護不足,特別是對自身立足的網絡市場上品牌建設的忽視,無疑為我國互聯網企業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為此,專家建議互聯網企業們應重視對自身相關通用網址、無線網址、“.中國”域名這些網絡資源的全面保護,防止自身利益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