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傳離職多次的于剛最終還是離開了1號店,與他一起走的還有聯合創始人劉峻嶺。
7月16日,1號店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發來的聲明中確認了上述消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和以往不同,發出聲明的主角已經成為沃爾瑪,而最后“新聞垂詢”的聯系人也變為沃爾瑪中國的公關總監。這意味著沃爾瑪全盤接手1號店。
而現在,于剛為何會選擇放棄1號店?
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還是創始人對融資把控不周全,最終做了別人的棋子,無法掌控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的命運。當創始人與投資方矛盾激化時,創始人離開是必然。
于劉情意濃
在戴爾工作期間,于剛結識了一位創業伙伴,收獲了一段創業友情,這個人就是劉峻嶺。在創立1號店時,兩人就奔著做百年老店的決心來做企業一位資深互聯網媒體人在和《國際金融報》記者聊天時用“另類”來形容于剛。他說,于剛有著嚴苛的理工男求學背景以及高大上的職業道路,這些經歷讓他和身邊的劉強東(京東商城創始人)、李國慶(當當網創始人)都區別開來,身上既沒有戾氣,也沒有匪氣,人前人后,都是個安靜的中年男子。
翻看于剛的履歷,確實頗具理工男特色。他是武漢大學空間物理學士,康乃爾大學物理碩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決策科學博士。曾在美國做了15年教授,主要教管理科學,所以他的行事風格多少有些“教授味”。
在1號店之前,于剛也創過業,在家里的地下室研究出一套航空軟件,第一套就賣出了100萬美元,后來賣到一套上千萬美元。同時,他還在亞馬遜總部待過一年,負責供應鏈管理。2006年,于剛被戴爾挖去做全球供應鏈副總裁。
與其他電商高管不同,于剛非常低調。即便是混跡電商圈多年的媒體人,也鮮少能夠在發布會或者論壇上見到于剛的真身。
“即便是有幾次看到論壇的參與方中有于剛的名字,但回想起當時的采訪,總是淡得沒有痕跡。”上述資深媒體人表示,盡管一直是中國的TOP10,但他給人的印象總是淡進淡出,沒有給人留下什么深刻的記憶。
而作為1號店的另一位創始人劉峻嶺,更是極少在公眾面前出現。資料顯示,創業之前,劉峻嶺是戴爾中國區總裁,負責中國區銷售。于剛是戴爾全球采購副總裁,負責亞太區180億美元采購。眾所周知,由于做采購都是別人求著自己,而銷售總是得求著別人。所以,劉峻嶺就經常請于剛吃飯。一去二來,兩人就熟悉了。
于剛在分享創業經驗時總會提到,“戴爾是我們兩個人認識的媒人,把我介紹給他,我們一起創業。”
按照之前劉峻嶺接受采訪時的說法,其實最初的創業想法就是他提出來的。當時劉峻嶺有了創業的想法,但是感覺自己能力不夠,就想找個人一起做,于是首先想到了于剛,便把他約出來吃飯,沒想到兩人一拍即合。
媒體經常用“在一間小屋子里孵化”來形容1號店的誕生。因為,當時于剛、劉峻嶺二人在一個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構思1號店的最初雛形。
于剛說,當時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功、小小的業務增長,兩人都會慶賀,而慶賀的方式就是經常到劉峻嶺家喝酒。
“因為他是澳大利亞移民,經常從澳大利亞帶酒回來,但是我的酒量比他大很多,他經常嘗幾口,剩余的酒都被我喝掉。”描述起當時的創業過程時,即便是安靜的中年男子,語氣中也透露著激情。
而因為考慮到雙方都是很強勢的人,兩人為了更好地協同,每兩個星期的周五早上9點就會把門一關進行交流溝通。
“不準任何人打擾,半個小時,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時候,就可以全攤開來,過去兩周,你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些決策我們做的對,哪些決策做的是錯的。”于剛很慶幸有劉峻嶺這樣的合伙人。
漸失控制權
由于外資進入國內電商的政策限制,沃爾瑪自己的電商業務在擴展上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沃爾瑪亟需1號店這樣的平臺來承載自己進軍中國電商市場的野心在互聯網時代,7年已經是足夠發生巨變的時間了。這7年間,阿里巴巴成長為電商界的巨人,當當網、京東也先后赴美上市,就連后來的唯品會、聚美優品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比之下,1號店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直到如今,創始團隊“土崩瓦解”,甚至連兩位最初的創始人也離開了。
于剛和劉峻嶺離開1號店讓電商界受到震動。“主要原因還是對融資把控不周全,最終做了別人的棋子。”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權,只擁有運營權的話,很難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運營公司,即使是創始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