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告顯示,網絡欺詐的受害者群體中,男性數量是女性數量的兩倍;最為集中的年齡段是“90后”,占49.2%;“80后”次之,占39.5%
國慶節前,受央行突發長假期間暫停個人網上跨行轉賬業務通知的影響,節前出現了一個交易小高峰,360互聯網安全中心監測發現,這一期間攔截到的各類網銀詐騙短信和釣魚網站翻倍增長,每天有上萬人面臨銀行支付風險。
在針對國內3441家電商網站進行近半年的全量樣本分析之后,近日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安全報告顯示,中國平均每天有24.5個電商網站遭受入侵和攻擊,“在針對電商網站實施的侵害中,利用網站安全漏洞入侵的占97%”。人們如今依賴度越來越高的電商網站在九類網站安全性排名只居第四位,平均得分65分。
“網站存在安全漏洞,也就意味著,普通用戶無論采用什么手段保護個人電腦安全,也無法保證自己能夠安全網購。”360資深安全員萬仁國說。
在此背景下,則是網絡犯罪案件迅猛增加,僅電商網站安全漏洞被犯罪分子利用一項,就包括篡改支付鏈接進行釣魚欺詐、盜取用戶賬戶進行惡意消費、盜取電商網站數據用于詐騙等等。
以同期的6000多起案件作為樣本,360公司在上述大會上發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網購先賠案情分析報告,披露了目前網絡欺詐案件的特點和常見作案方式。
網絡欺詐現狀
男比女易受騙;“90后”最易受騙
據統計,第二季度網購先賠的報案數量比上個季度增長超過6倍,涉嫌金額更是增長近18倍,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網絡欺詐的受害者群體最為集中的年齡段是“90后”,占49.2%;“80后”次之,占39.5%。這也是目前網民最為集中的兩個年齡段群體。超過六成的受害者都是19歲至26歲的年輕人,而其中23歲是受害比例最高的年齡,占總數的9.3%。
網絡欺詐受害者群體上,男性占比66%,女性占比34%,男性數量約為女性的兩倍。“一般的常識以為,女性是網購的主要人群,因此受騙幾率也應比男性高。”而現在的統計數據卻似乎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遭遇網絡欺詐的侵害。
在地域分布上,網購被騙報案數量最多的前5個地方分別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和河南,占總數的6%至13%不等。港澳臺地區則是報案數量最少的3個地方,香港兩起,澳門1起,臺灣沒有。
欺詐手法上融合多種手法的騙局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但人工欺詐與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仍是主流。但隨著安全產品對木馬病毒、釣魚網站等的防護策略升級,犯罪分子使用的技術手段和人工騙術也在不斷翻新升級,并越發向著復雜化、隱蔽化、迷惑化的趨勢發展。
網絡欺詐比較典型和常見的十種類型是:虛假購物、網上兼職、網絡游戲、話費充值、虛假團購、網購木馬、虛假票務、視頻交友、網上博彩和投資理財。
上述類型案件中,虛假購物和網上兼職這兩類網絡欺詐最為泛濫,受騙者人數也最多,其中網上兼職又是數量增長最快的網絡欺詐類型,“90后”大學生是這類案件的受害主體。這兩類案件的損失金額也是最高的,遠遠超過其他類型。
在今年年初頻繁發生的游戲交易和話費充值欺詐,得益于打擊力度的加大,在第二季度有所緩解。
如果從人均財產損失來看,投資理財類型的網絡欺詐最受矚目,是人均被騙金額最高的類型,也即對單個用戶危害最大的一類網絡欺詐。
報告還顯示,最受網絡犯罪分子鐘愛的偽裝身份是客服。
虛假兼職騙局多
余先生找網絡兼職時,看到一則薪資誘人的淘寶兼職信息,就加了對方的QQ。昵稱為“淘寶業務”的人員隨即給他發來工作流程介紹表,聲稱招聘的業務員是兼職給“5173”、“我要買”、“91KA”等商城刷信譽、沖業績的,要求支付寶[微博]或網銀上有一定的流動資金,用來循環接任務刷單,兼職人員拍下的任務越多,獲取的傭金就越多。
看完工作流程后,余先生就向對方申請任務。第一單任務,要求他在“5173”上拍下標價300多元的某款游戲點卡,等他拍完后,對方并沒有返還本金給他,也沒有支付傭金,卻說剛才只是試拍,讓他熟悉業務后必須連續完成8單任務才行,而每拍3次才算完成一單任務。
隨后余先生付款5000多元完成了要求的8單任務,等待對方返還他本金加傭金6000多元。此時,“淘寶業務”客服卻發來截圖說在給余先生返款的時候出現卡單,他的支付寶被凍結,要重新做任務去獲取激活碼,并更換一個新的賬號才能轉錢給他。
為追回已支付的5000多元款項,余先生繼續按照對方指示行事,并僥幸地以為“5173”是正規網站,應該不會出現問題,于是又拍下對方連續發來的3000多元虛擬商品。
隨后對方終于說要轉賬給他,讓他拍下系統任務平臺銀行轉賬碼,余先生為拿到錢繼續在對方發來的付款鏈接上付款3000多元。對方果然發來轉賬匯款截圖,顯示對方向他的銀行卡賬號上打入了17480元,說當天中午12點就到賬。
但到下午余先生發現還沒收到錢,就在QQ上質問對方,對方查詢后說他拍下的訂單全部被鎖,需要輸入“產品密鑰”才能解鎖出賬,要他必須在發來的鏈接上做完密碼鎖的任務就會成功到賬。
余先生打開鏈接后,發現又是25件300多元的游戲點卡任務單,這才開始懷疑受騙,此時對方仍稱如果不做完產品密鑰任務,15天后才能收到退款。15天后,余先生根本沒有收到任何退款。
專家分析,網上兼職欺詐大多是以門檻低、任務簡單和高額回報為誘餌吸引應聘者,騙子往往會編造出神秘、灰色的身份,例如“淘寶刷鉆平臺”、“聯通內部員工”,甚至仿冒某些安全網站、淘寶官方員工身份,以拉業績為由誘騙。
二手網購木馬現新變種
張先生在淘寶跳蚤街購買二手蘋果手機時,看到一款售價2200元的iphone5,立刻聯系對方詢問。
對方表示可提供購機發票照片,隨后發來壓縮文件,聲稱解壓后打開運行即能看到購物發票。張先生打開文件時發現電腦系統不支持,對方稱其打開方式不對或者其電腦不兼容文件,于是將發票截圖發給張先生看。張先生一看是正規發票,原價5000多元的手機,決定拍貨付款。
這時他發現,原來的商品頁面顯示手機已下架,對方解釋說,因為著急轉手,正在修改價格,2000元包郵,要就趕快付款。張先生打開對方重新發來的鏈接去付款,結果支付寶提示“單筆付款金額超限,無法完成付款”。
對方一聽,再次爽快地將價格改到1990元,讓他重新支付。張先生趕緊用另一張銀行卡支付了對方1990元,完成后卻查詢不到該筆交易記錄,再看支付寶付款記錄時,卻提示說剛才用“轉賬到銀行卡”的功能轉走了1990元。
專家分析,網購木馬的主要特點是在網購支付階段,秘密篡改收款人、商品名目、付款金額或付款方式,通常情況下,如果付款人使用第三方交易平臺(如支付寶)付款,收款人也需使用同樣的第三方交易平臺來收款。
但是,上述案件表明現在已出現了一種網購木馬的新變種。此案對方只在最后的轉賬步驟利用了支付寶“轉賬到銀行卡”的新功能,直接將收款人賬戶篡改為網銀賬戶,將購物者的錢直接打到騙子的銀行卡里。由于付款人和收款人分屬不同的賬戶體系,從而大大增加了資金追討的刑偵破案難度。
案件中對方三次修改價格,實際上也是在反復測試受害人“支付寶轉賬到銀行”功能開通的最高限額。
授權支付陷阱多
來自安徽阜陽的陳女士一次在淘寶上購買衣服時遭遇了這類騙局。
當時店主聲稱需要首先向廠家訂貨,之后再由陳女士來支付,并向她提供了一個“代付鏈接”,這是淘寶提供的一種服務,即甲方購買,乙方付款。此操作付款人只能查到資金支出記錄,但淘寶賬戶中不會生成交易記錄。
付款之后,由于查不到交易記錄,陳女士便與店家提供的QQ聯系咨詢,名為“異常訂單處理中心”的客服QQ稱,要解凍之前的訂單,需要進行“簽約授權”操作,并在詢問了陳女士使用的銀行后,提供了一個鏈接。
陳女士打開鏈接后,按照客服的逐步提示進行了操作。在之后的5分鐘時間里,她的網銀賬戶出現了6次轉賬,一共轉走了10多萬元。
在發現第一筆轉賬時,陳女士就開始撥打銀行的客服電話,試圖凍結自己的賬戶,但當電話最后接通時,賬戶資金已經幾乎全被轉走了。從銀行賬單記錄來看,前兩筆各為5萬元的轉賬時間間隔僅為24秒,6筆轉賬全部完成不超過5分鐘。如此短的時間,無論采取什么補救措施幾乎是來不及的。
專家分析,授權支付欺詐是今年年初發現的新型高危欺詐,通過惡意利用超級網銀授權支付服務實施詐騙,也是目前已知的危險程度最高的網絡欺詐形式。騙子往往將授權支付操作說成是交易異常的解鎖操作或者網上分期付款預約操作,對于不熟悉網銀授權支付業務的用戶來說,極具迷惑性,而受害者一旦上當,網銀賬戶中的資金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洗劫一空。
由于目前絕大多數銀行的網銀系統在開通授權支付的操作流程中,并不限制授權賬戶和被授權賬戶的所有人必須為同一個自然人,也不會進行任何形式的線下驗證,因此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另外,絕大多數銀行的網銀系統只支持被授權一方來解除授權關系,卻反而不支持授權一方來解除授權關系,因此,這些銀行的用戶一旦被騙并完成了授權操作,就再也無法解除這個授權關系,除了掛失之外,無法自救。
多數銀行會在授權支付操作過程中提示用戶設置單筆轉賬限額和單日轉賬次數限制,這可以大大降低用戶的被騙風險和損失程度,但也有一些銀行沒有給出這種必要的提示,其中包括某知名國有大銀行。據相關機構透露,在接到的此類用戶報案中,超過一半的受害者都是這家銀行的用戶。
代收快遞暗藏貓兒膩
遼寧阜新市市民吳小姐在58同城網上購買手機,全價兩千多元,可通過首付780元、月付152元來分期付款購買。
賣家聲稱自家實體店在深圳,無法當面交易,需委托一家快遞作為第三方擔保人,通過代收貸款的方式進行交易。吳小姐下單后,拿著訂單號聯系快遞公司先交付首款,就會立即給她發貨。
這是吳小姐第一次碰到賣家讓先打款的情況,過去的快遞代收都是貨到付款,收貨時當面交錢。賣家于是解釋說,分期付款的產品都是這種擔保交易模式,簽約的快遞公司在各地區工商局都有備案可查,首款是交給快遞公司作擔保金,賣家拿不到,須等買家收貨滿意后才付清余款,并且7天內無條件退換。
于是吳小姐打開賣家發來的快遞網址,向其客服發送訂單號,對方便發來銀行卡號讓她轉賬,她向該賬號打過去800元后,對方卻稱因付款金額與訂單金額不符,導致賬務無法登記進賬,要她重新正確支付訂單上的780元。她又將錢打了過去。隨后未見發貨,吳小姐打電話去催,對方讓她直接聯系供貨商,聲稱是供貨經理的人卻說須提供交易卡號,這屬于公司機密,公安局規定必須先付1100元現金才能獲取,吳小姐再次入套。
前前后后兩千多元花出去了,卻連個手機的影子都沒見著,她才驚覺受騙。
專家分析,快遞代收交易欺詐是今年第二季度遇到的最具欺瞞性的新型詐騙。對于網購經驗少、依戀低價商品的消費者而言,具有很大迷惑性。
這種騙局一般打著低首付、分期付款網購產品在各類平臺釋放交易信息,當與消費者達成購買意向后,騙子會以簽約快遞公司代收商品貨款為借口,游說消費者聯系快遞公司發貨。然后,騙子開始一角分飾三角,扮演賣家、快遞公司、銷售經理三種身份,以“先付款再發貨”、“交易單號保障金”等借口讓消費者連續轉賬匯款,反復繳納各種名目費用,實施連環詐騙。
虛假理財網站頻吸金
劉先生手里有部分閑錢,認為存放銀行利息太低,就上網查找可投資的理財產品,隨后在網上搜到一家投資股份公司,提供多種固定收益投資項目,投入本金按照不同的分紅周期就能拿到固定分紅,投資項目金額少,僅1000元的短期項目35天后就能拿到630元的分紅。
劉先生趕緊注冊了會員,對方客服說要先用支付寶或網銀對賬戶進行會員充值,公司會按分紅周期返利到會員賬號上,只要賬號上滿1000元就能提現,并發給他一個工行卡號。
劉先生擔心被騙,心有顧慮,對方解釋說公司是可查證的實體公司,投資項目面向的人群眾多,有許多成功致富的事例等。
考慮到投入越多收益越多,劉先生隨后便將自己的30萬元存款全部打到對方提供的工行賬號上。結果他再登錄網站去查詢充值金額時,根本查詢不到,第二天他的銀行賬戶上也沒收到任何分紅返款,這才發現受騙。
專家分析,早在互聯網普及前,國內就有不少以項目投資、產品開發、原始股銷售為借口進行的非法集資,高額利息往往是吸錢的誘餌。現在發展到網絡上,則是利用釣魚網站售賣這樣的“理財產品”。
專家提醒,許多網民現在開始選擇網上理財,但是通過網絡搜索出來的理財機構很多時候可能是釣魚網站,特別是那些聲稱有高回報的理財網站,給出的回報率高得驚人,是銀行存款的數十倍,這往往都是設下的騙局。因此要盡量選擇安全可靠的理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