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開始,細分垂直類網貸平臺(P2P)陡然增多,分布于農業、珠寶、新能源等行業。
日前,國內首家農業細分P2P農發貸上線兩月成交額即突破2億,宣告著互聯網+農業風口的開啟。
農業細分P2P添重兵
“今年P2P的主戰場在垂直細分領域。政策導向疊加市場需求,‘互聯網+農業’有故事可講。”農金圈董事長陳俊旺日前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近日,農金圈旗下P2P“農發貸”在上線兩個月后宣布,注冊用戶數突破3萬,成交額超2億,兩項指標均遠高于同期成立的P2P。
農發貸將自己的商業模式歸納為:通過農金圈在全國的數千家農資經銷網絡資源,從全國小麥、土豆、香蕉、蘋果、茶葉、水稻等主要產區中精選大中型優質種植農戶,將農戶生產種植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發布到農發貸平臺,投資者的資金以P2P形式直接借給上述農戶,以滿足農戶的農資采購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瞄準互聯網+農業風口的并不只有農發貸,此前,海吉星金融網、寶象金融、金控網貸均推出過針對農貿商戶的信貸服務,包括經營權抵押模式、商戶間聯保模式等。農發貸此番入局,是國內首個專業農業細分領域P2P。
農發貸首席執行官楊世華表示,農發貸在融資方、渠道、風控層面皆有優勢:
首先,憑借母公司與國內農藥制劑上市公司諾普信的股權關系(諾普信持股農金圈35%股權),農發貸可以借力諾普信3000多家合作經銷商與8000多家零售店發掘優質借款人,亦可憑借該線下網絡進行實地貸前盡職調查。
其次,借款源頭上,融資方群體大多數跟諾普信、農金圈的業務鏈條高度吻合,這意味著農發貸可以通過過往交易記錄,掌握對方的資產規模、信用狀況、資金流向和還款能力等信息。這樣就從貸款的發放、監督、回收各環節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壞賬率。
上市公司進軍P2P
第二階段
截至目前,已有近50家A股上市公司通過注資、增資的方式收購、入股P2P平臺,在一定時間內推高了股價。
與第一階段上市公司注資P2P大多與主營業務無關不同,在新階段,上市公司行為顯得更為專注和理性:切入業務層面,緊扣供應鏈上下游進行垂直細分運作。
諾普信表示,將整合農金圈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資源,面向“三農”提供創新高效的資金融通和信息等服務。不乏綜合類P2P人士對此表示艷羨,因為諾普信借由平臺將資金貸給農戶的同時,亦可以設置相應條件向農戶銷售農藥、化肥和種子,反哺公司的營業收入。
除了農業細分領域外,珠寶行業、新能源行業亦出現了圍繞產業鏈服務的P2P,例如珠寶貸和眾信金融。業內人士表示,不難發現,這一階段P2P已經有了一些股份制銀行的事業部制運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