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7日 09:49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張江濤
互聯網行業的創新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微創新”和“破壞性創新”也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在這兩個名詞前面加兩個定語:“良性”和“建設性”。
現在最熱鬧的互聯網事件集中在打車軟件競爭和互聯網金融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在特定的領域都有創新和突破,確實在實際生活中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便利和實惠,但是從社會角度來看,其創新意義是否遠大于其所帶給我們的風險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打車軟件。
我們在駕校學習交規和路考時,教練都反復提醒:在開車換擋的時候一定不能低頭看。為什么?當然是為了我們的安全考慮。我自己是一個駕齡兩年的半新司機,行駛4萬6千公里,在開車途中,開關空調的時候都很心驚膽戰,一不留神就會發現與前車距離實在太近了,得緊急剎車。可能是由于自己的駕駛技術和熟練程度還有待提高的緣故吧,不過,我們常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也經常說瓦罐不離井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我想,如果我們每個司機在開車的時候都有新手時的小心謹慎,都保持剛剛開車時候的警惕性,那么,我們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將會極大降低。
出租車司機在開車過程中,不僅僅要對自己負責,同時,也要對車上的乘客負責。手機軟件無論做得多好,司機駕駛技術無論有多嫻熟,面對都市復雜的路況,均應當提高警惕,避免發生危險。打車軟件應用在出租車行業,個人認為是屬于惡性破壞性創新,既給司機和乘客帶來了乘車的安全風險,同時,也增加了司機的壓力,減少了休息時間,在休息時仍需要緊張得搶單。
可能是相關應用在國外的成功運作案例,也可能是騰訊和阿里的決策層頭腦發熱,或者是決策層被股東意志綁架,造成現在瘋狂燒錢的現狀,我覺得相關人員現在是時候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了。
其實,在打車行業仍然有很多的機會值得我們去嘗試,進行良性的、建設性的創新,例如我國對黑車的治理方面。
我國有很多私家車主,出于各種原因,會在國家法律不允許的情況下,開展私車營運業務,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包括宰客、事故索賠等情況。我希望有實力的公司可以在這方面進行一些良性的、建設性的創新。
私車營運不一定是壞事,畢竟我們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用車,例如接送病人、自家車限號、出行不方便等情況,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打車并不是特別方便。目前私車營運個人認為主要局限在政策層面、營運層面和安全層面,在這些方面的某些工作做得還不夠完善。我們可以想一下,是否可以將打車軟件所投入的營銷資金,用于建立一個私車營運安全基金,來保障私車營運的安全性,為私車營運安全提供相應的擔保服務;同時,通過打車軟件來約束私車營運的宰客行為,規范營運收費制度;最后按照營運的收入向國家進行依法納稅。
通過以上模式,現有的打車軟件僅僅需要做小部分的調整即可適應新的場景,一方面解決了老百姓突發情況下的打車難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政府監管和稅收等社會問題,同時,也使私家車的使用更合理,在某些方面能夠起到緩解交通、提高運力、環保出行方面的積極作用。
再來看看互聯網金融,如果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沒有給貸款者增加壓力,對現有金融業務沒有造成破壞,僅僅只是分割了現有銀行的部分收益,那么,該業務就屬于良性的破壞性創新,畢竟銀行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其提供的各種服務在靈活性和便捷性等方面,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用戶的要求,用戶期望能夠有一些更新的體驗。
綜上所述,我們期望在創新方面,不要僅僅只談創新,不考慮創新的后果,看看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想想以前的碧水藍天,就知道我們的經濟發展付出了多么慘痛的代價,期望有更多的良性的、建設性的創新發生在互聯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