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是什么讓擁有4億淘寶用戶、6億支付寶用戶、占中國網購交易額80%的阿里巴巴,突然對騰訊急了,高調宣布要“殺到企鵝家去”?為什么這么多的優勢仍然不足以讓它感到安全?一年前看似大局已定,而今風云再起,難道電商這一看似更依賴線下資源、因而更堅固的業態,其實也像所有沾上互聯網的細分行業那樣,并不那么牢固?如果這些都不是,那么什么是這個行業真正牢固的?請跟隨尹生(微信公號jia-zhi-xian)抽絲剝繭,探索新的電商大格局,發展電商大局觀。
大約一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福布斯專欄《忘記馬云,只爭第二》,大致意思是:在原有的商業模式和競爭規則下,很難有一家電商公司有機會超越阿里巴巴,因此創業者應該避免和馬云在既有路線上爭規模之短長,而是在獨特性上下功夫。
有意思的是,這個行業的最大特點(也正是其樂趣)所在,就是瞬息萬變:即便強大如阿里巴巴,其創始人馬云也似乎仍被不安甚至恐懼所驅使。
比如最近,已經“退休”的馬云,就再次赤膊上陣,帶領阿里幾萬員工攜類微信應用“來往”向騰訊宣戰,而且火藥味之濃過去幾年鮮見——“殺到企鵝家去,該砸的就狠狠的砸該摔的就狠狠的摔”,這是網上流傳的馬云的動員講話精華。
雖然尹生仍然認為,在原有的游戲規則之下,阿里巴巴的老大位置仍然無人可以挑戰,但我同樣也認為馬云的憤怒并非完全矯情之作,而是源自真實的威脅。
因為,微信和很多其他公司正在做的,就是試圖改變游戲規則,在這些新的規則之下,阿里巴巴苦心建立的堅固的一切,可能都不再堅固,包括超過4億的淘寶用戶,近6億的支付寶用戶,網購交易額的80%,對新浪微博等主要流量來源的直接掌控,耗資可能上千億的菜鳥網絡等等。
而這種新的變化規則的核心,就是支付和物流這兩大交易支持體系的社會化,以及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行為模式的重建。
首先,微信已經牢牢抓住了4億多用戶的心,并且正嘗試將提供給用戶的價值從最初的通信和社交,拓展到游戲、購物及與生活有關的一切——就像2005年騰訊在PC端啟動“在線生活”戰略時一樣,該戰略使騰訊從一家用戶規模巨大的公司,發展為賺錢機器。
一個簡單的算術題是:用戶的時間和金錢有限,他們投入到微信上的多了,在阿里巴巴上的自然就少了。而相比阿里巴巴,微信似乎更具有成為一般性的移動互聯網生活和工作平臺的潛力,在用戶時間和金錢爭奪戰中可能會處于較為有利的位置。
你可能會說,在PC互聯網時代,這樣的爭奪也存在,而阿里巴巴在類似的爭奪中不是占據了重要位置嗎?這是事實,但你可能忽略了一個潛在的本質區別:在PC端時代,用戶通過個人賬戶來連接重要的服務,而在移動時代,設備本身成為主要的連接方式,成為身份的識別碼。
這意味著,雖然阿里巴巴基于PC積累起來的高粘度賬戶及其背后的用戶資產,仍然在一定時間內有價值,但用戶建立新的賬戶及相關資產的壁壘已經降低,而類似微信這樣的強應用的出現,又讓用戶基于它建立新的個人資源探索和獲得模式的回報大幅上升,因為它能為用戶節省更多的操作步驟和時間。
更糟糕的是,數量龐大的商家正蜂擁到微信上——他們過去將主要精力放在阿里巴巴,因為那里提供了他們需要的全部,包括用戶、交易支持、甚至構建自己的運營流程等,而現在他們似乎正將越來越多的精力轉向微信,因為那里有他們非常看重的用戶,而且相比PC時代,現在用戶處于無時無刻不在線的狀態,也提供了更多的推廣和交易機會。
甚至,一些商家已經在主動嘗試如何利用微信來管理用戶關系和重塑其業務流程,包括促成定單產生。很簡單,微信在他們看來,似乎是一個更加可控的生意平臺,他們甚至能借助微信完成面向移動互聯網的重構,而這一切目前仍然是免費的。
科通芯城就是這些商家中的一家。據該公司執行副總裁朱繼志此前和我交流時透露,這家中國本土電子元器件領域最大的B2B交易平臺,正努力基于微信重構其業務平臺,目前主要包括營銷和用戶關系的管理,未來可能將整個公司流程都建構在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