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他用大錘砸掉不合格的冰箱,喚醒了海爾全員的質量意識;現在,他把“大錘”砸向舊思維、舊組織體系,推動海爾向“人單合一”模式、平臺型企業轉型。
將八萬員工變為兩千個自主經營體,并不像推倒、堆砌積木那么簡單。
7月28日,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海爾青島總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記者專訪時表示,讓每個員工都發揮價值是海爾變革的主線。而建立平臺,交互出用戶的意見之后,聚合全球資源來加以滿足,就好比先種甘蔗再榨糖。
“海爾希望以此獲得持續產生破壞性創新的能力,最終成為不斷踏準時代節拍的‘時代的企業’。”
動機:互聯網加速企業洗牌
記者:海爾所在的白電行業,是一個延續性的技術創新比較多而不是顛覆性創新比較多的行業,是什么壓力或者動力促使你不斷推動創新?
張瑞敏:如你所說,白色家電顛覆性創新不多、延續性創新比較多。但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自己感覺到,一定要研究破壞性創新。因為互聯網時代,很多家電產品發生很大變化,就算白色家電暫時還沒有破壞性創新,物聯網也會讓它產生變化。傳統冰箱必須與互聯網相聯,這給我們很大壓力。在未知的情況下,下一步更有探索空間。
再者,互聯網時代使我們看到,企業淘汰和更替非常殘酷、非常快。最使大家感到震驚的是,柯達是美國文化的象征、有130多年歷史,說倒就倒。所以,互聯網加快了洗牌的速度。不管你的企業過去多么完善、成功,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可能都不堪一擊。
記者:你一直身處傳統家電制造業,如此強烈的互聯網思維來自于哪里?
張瑞敏: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和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經常聊一下,他的研究比較前沿,很思想開拓。有許多互聯網的書,都是他介紹的。另一方面,因為我一直要追求“讓每個員工把自己的價值、利益最大化”,那就一定要明確用戶。過去沒有信息化的手段,真是很難做到;另外,一個終端銷售人員,銷售多少產品都難統計,沒有互聯網,你說多少都(可能)是假的。
記者:你怎么看待互聯網給海爾及中國傳統制造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海爾怎么利用好這個機會?
張瑞敏:這個機會和挑戰是相輔相成的,是硬幣的兩面。對海爾來說,最大的機會,是變為平臺型企業。平臺是什么?就是快速配置資源。如果變成平臺,我就不再只是原來的資源,可以配置很多資源,企業的發展就不一樣。所謂資源,主要是人力資源,就會出現乘數效應。
但是,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是一樣的。海爾這樣一個8萬多人的企業,變成平臺型企業太難了。很簡單的一條,人(的因素)是最難的。本來他進了海爾,不能說進了保險箱,也覺得有依靠,但現在有可能會被淘汰出去,或者身份轉換,從原來的在冊員工變為在線員工,不在海爾名冊上。在中國只能慢慢來,就算你看準,也不能大幅度地做,不能像美國一裁兩萬人。這有一個度,太慢受影響,太快做不了。
演變:從創造用戶到交互用戶
記者:你的思維和概念不斷更新。從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到利益共同體,從倒三角到節點閉環網狀組織、平臺型企業。你這些概念之間演變的邏輯是什么?你怎么把握這些新概念推出的節奏,畢竟從員工到供應商、經銷商等整個鏈條上的人都有適應的過程?
張瑞敏:有一條主線,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怎么讓每個員工有他自己一份。這個從一開始,國內媒體有質疑,說這個做法不符合科斯定律。科斯定律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假定你做到了 (把大企業變成許多小經營體),交易成本將大得不得了,因為每個人都要明確用戶,而且明確給用戶創造的價值。但是,現在可以做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聯網。沒有互聯網,這是不可能的事。每個員工寫報告,給你傳真……怎么弄?現在,就算在新疆、西藏,發個短信就完了。這個過程中,概念在變化,但怎么讓每個員工明確自己的用戶、自己創造的價值、自己得到什么,這個不變。
隨著外部互聯網環境的變化,要跟上它。比如,原先是“創造你的用戶”,現在是“交互你的用戶”。交互用戶和原來不一樣。原來老是問用戶:你看我的產品怎么樣,還有什么意見?我來改進。但交互不是這樣的概念,不是以你為主來征詢意見或組織別人討論,而是你只是搭建一個平臺。所以,我給大家打了一個比方,你想要糖,一定要種甘蔗,甘蔗由糖廠把糖提煉出來。但如果你一看,糖提煉這么麻煩,甘蔗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我直接從土地里提煉糖不就行了嗎?你能提嗎?提不出來。所以,土地就相當于用戶,讓用戶成為群體來交互,才能成為甘蔗,你再從甘蔗的大數據里提取糖。但你問用戶要什么,就好比直接從土地里提糖。
記者:這正是我之前有疑問的地方,海爾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研發設計,但消費者平常都很忙,想買東西的時候最好一看就是這個,而不是你還要問他們需要什么。
張瑞敏:蘋果iPhone出來之前,沒有用戶想到有一個iPhone。所以德魯克說得對,需求在創造出來之前不存在。那用戶交互什么呢?他不會告訴你下一個破壞性創新是什么,但他會抱怨這個產品有什么問題。這些抱怨就是“甘蔗”,你提取出來就可以。
就像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說的“大數據不是萬能的”。像一個飯店,一天見不到五個顧客,你還分析數據,有什么意思?但現在我有辦法吸引顧客,你再來研究什么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他們在這個飯店里哪個地方停留時間最長、為什么停留時間長。所以,先創造用戶,再去研究。沒有創造用戶,研究啥?
所以說,我們交互時,不可能是詢問式的。再說,用戶都有個人的事,憑什么跟你研究這事呀。你只能找出他的興趣點,讓他去參與,你再去挖掘,“先種甘蔗再榨糖”才有可能。
我總結,做這個確實很難,要走三步。第一步能不能自愿交互,找個興趣點,讓他自愿參與。第二步能不能自動交互,不是你組織討論,看能否出現群體性的意見領袖。第三步能否自我增值,像小米手機銷量翻一倍,就有一種自我增值的概念。我提出一個意見,你馬上給我實現,我覺得我的價值得到實現,我就愿意再進來。其他人沒有提意見,但他覺得這個網站關注我的需求、滿足我的需求,也會進來。我們還沒把這個(平臺)建起來,但希望朝這個方向往前推進。
平臺:兩個上市公司目標不同
記者:海爾什么時候能建成你心目中的平臺型企業?
張瑞敏:我們的戰略定了七年,也有可能會提前。我想這不是憑主觀愿望。從外部的競爭來講,你必須加快。
記者:海爾具備什么特質,就可以說建成平臺型企業了?
張瑞敏:具體一點說,我們在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青島海爾,600690.SH),在香港也有一家上市公司(海爾電器,01169.HK)。青島海爾它的平臺目標就是成為全球白電的引領者。
現在它是全球白電第一(當然今年是,有可能明年就換了)。這個第一,主要是以市場份額算的,但還不是引領。引領不是這個概念。引領就是說,我生產了一個產品,別人會模仿但不能超越。現在我們有那么一款、兩款產品推出后,有一些世界名牌來模仿,但太少了。就好比說,巴黎時裝周,發布一個顏色,全世界都蜂擁而上。它配置的資源各種各樣,吸引全球資源在平臺上交互,產生破壞性創新。這個是我們正在推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