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電商格局繼續分化,大平臺脫穎而出,垂直電商壞消息不斷。倒閉、出售和裁員這幾個標簽概括了垂直電商的生存狀態。垂直電商為何陷入如此境地?除了競爭原因之外,主要還是垂直電商未能快速找準自己的定位,被市場和資本牽著“牛鼻子”走,被迫削足適履。垂直電商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2012年電商格局繼續分化,大平臺脫穎而出,垂直電商壞消息不斷。倒閉、出售和裁員這幾個標簽概括了垂直電商的生存狀態。垂直電商為何陷入如此境地?
除了競爭原因之外,主要還是垂直電商未能快速找準自己的定位,被市場和資本牽著“牛鼻子”走,被迫削足適履。垂直電商的未來到底在哪里?業界一直有爭論,有觀點認為已沒有出路;但也有觀點認為,機會還很大,關鍵在于如何運營。
盈利困境
沒有持續廣告的投放,垂直電商銷售也是下降的。面對如此情況,只能繼續瘦身以求活路。多數垂直電商采取了第二步措施,即給員工減薪甚至是裁員。
“暫不方便接受采訪,抱歉。”等待出售的初刻CEO許曉輝如此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比起維棉來,初刻還有機會尋找買家,境況要好一些。
從2012年初風險投資冷對電商開始,處于燒錢階段的垂直電商日子就一直不好過。
2012年初,多數垂直電商創始人都還把希望寄托在尋找下一輪的投資人身上。當時,天天網CEO鞠傳國和優雅100CEO陳騰華都表示公司有融資意愿,但進展并不順利。據了解,優雅100在2012年還是拿到了原來投資人追加的一些投資,但這并非最理想的結果。
投資跟不上,資金斷糧的風險一直如影隨形地縈繞在垂直電商的頭上。面對捉襟見肘的錢袋子,這些創始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縮減開支。第一步,減少推廣費用甚至停止廣告,廣告一減少或停止,流量便懸崖式地下降。艾瑞2012年1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B2C網站大概有接近1000家,但收入能夠達到上千萬元的僅有數百家而已,而這些網站中60%~70%流量都在下滑,真正流量有上漲的只有20%~30%。
沒有持續廣告的投放,垂直電商銷售也是下降的。面對如此情況,只能繼續瘦身以求活路。多數垂直電商采取了第二步措施,即給員工減薪甚至是裁員。然而,如此一來,公司士氣大受打擊,想實現業績反彈則難上加難,拖延時日已是部分垂直電商的現實寫照。
對此,酒仙網CEO郝鴻峰一針見血地指出:“多數B2C玩的并不是自己的錢,因此面對公司的虧損并不太在意。”多數人很自然的認為,通過廣告砸出一定規模時再考慮賺錢的事,初期只要規模及速度。現實很殘酷,規模不等于一切,如京東、當當盈利都不容易,何況規模更小的垂直B2C。
一個值得分析的案例是維棉,原本計劃通過聯合江南春的戶外廣告平臺打響網售襪子第一品牌。但維棉沒能堅持到最后,巨額的廣告投入成本顯然與初創企業風格不入,最后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倒閉。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整個零售市場往下走了,尤其是電商這塊,大家都能夠感受得到。”優購CMO徐雷認為,整個宏觀經濟的下行也給垂直電商帶來了外在的壓力。
顯然,垂直B2C的壓力還來自于大平臺紛紛加大在垂直領域的投入,天貓、京東加大了招商力度,蘇寧易購和國美的庫巴也都紛紛拉籠垂直B2C,平臺型電商分流了一部分客流,使得垂直B2C日子更難過。
定位不清
對于許多創業者來說,他們當初選擇做垂直B2C時,也并沒有想好如何做,往哪兒走。可以說,多數垂直B2C定位出現了問題。
“所有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融資都是耍流氓,所有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投資都瞎扯淡!”萬嘉創投董事長、浙商創投合伙人張巍在微博中寫到。
有人說,垂直電商這輪泡沫與瘋狂的資本脫不了干系。在2011年上半年之前,一個垂直B2C拿VC上千萬元人民幣是輕而易舉。比如,維棉的投資人徐小平曾告訴記者:“在見面溝通僅僅20分鐘后,我就決定投資了。”可見,當時電商項目的火熱程度。
其實,對于許多創業者來說,他們當初選擇做垂直B2C時,也并沒有想好如何做,往哪兒走。可以說,多數垂直B2C定位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