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國內地的再保險公司只有一家,設于大中華區的也不多,機會大做的人少,因為它需要全球化和專業化的團隊。董事長汪群斌:再保險是 “藍海概念”。
復星集團正在繼續向保險行業拓展。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0656.HK,下稱“復星”)和世界銀行集團旗下國際金融公司(下稱“IFC”)在香港地區合資成立的鼎睿再保險公司昨日(1月9日)正式開業,復星和IFC分別投資4.68億美元和8195萬美元,持股各占85.1%和14.9%。
復星青睞保險業是受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產業保險投資”的模式啟發。復星總裁及鼎睿再保險董事長汪群斌昨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巴菲特模式核心是不斷發現投資機會,用合適的錢即來自保險的資金去投資。“復星資金的來源和巴菲特不同,”他說,“我們有自有資金、作為LP管理的第三方資金,將來還有保險的資金。”
復星董事長郭廣昌此前曾向本報表示,復星目前資產管理業務的規模接近人民幣200億元,整體資產有1400億到1500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管理1萬億的資產。
為實現萬億管理資產目標,除了加快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外,復星布局的保險業已初步成型。去年底,復星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合資成立的復星保德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公司注冊資本為5億元人民幣,復星與保德信各出資 50%。此外,復星2007年投資了中國西北最大的財險公司永安財險19.9%的股權。
據鼎睿再保險首席執行官韓潤南(Franz Josef Hahn)介紹,鼎睿再保險已于去年12月28日獲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正式授權,并已獲保險業評級機構A.M.Best授予“A-”的信用評級,在香港經營初期資本為5.5億美元的承保業務,涵蓋范圍覆蓋亞太地區,初期將專注于財產及責任再保險業務。他表示,鼎睿再保險不需要向中國申請單獨的牌照,第一個客戶便是中國太保。
“巴菲特也投了很多再保企業,再保險是藍海概念,”汪群斌說,“源于中國內地的只有一家,設于大中華區的也不多,機會大做的人少,別人還沒有去做或不能做,(因為)再保必須是全球化和專業化的團隊。”
鼎睿再保險認為亞洲區整體保險滲透率一直偏低,2012年經歷的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中,只有少于22%為受保,遠低于歐美同期的50%和60%。
目前中國只有一家再保險集團公司,即由財政部和匯金發起設立的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參與市場的主要是外資,包括瑞士再保險和慕尼黑再保險公司。
實際上,鼎睿再保險便是由瑞士再保險大中華區原董事總經理韓潤南,和同樣具有超過二十年再保險經驗的羅克勤(Eckart Roth)創辦。兩年前他們與復星接觸獲得其投資成為最大股東,隨后再引入IFC作為第二股東。在董事會層面上,復星共占五席體現控股大股東地位,IFC和韓潤南分占兩席。
對于選擇香港作為總部,汪群斌稱,對再保險業務的并購以及投資再保險資產來說,香港都是好的平臺。據悉,鼎睿已將多家再保險企業納入收購目標,收購前提是必須為已盈利的再保險企業。他還稱,復星看好一些互聯網方向的被低估的中概股,將建議鼎睿投入資金。
盡管保險布局初定,復星對保險業的投資何時能獲得收成仍是未知之數,尤其是內地銀保渠道競爭激烈,復星并無優勢。值得一提的是,郭廣昌去年10月底已成為民生銀行董事,雙方更多合作或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