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縮水的大趨勢不是庫克能挽回的,面對眾多追趕者,蘋果需要不斷開辟新領域。
這段時間,不管是分析師還是投資者似乎都在為蘋果的未來傷腦筋。但蘋果卻不這么認為。
“我們要做智能手機的領導者,對市場份額不是特別關心。”就在前幾天,蘋果全球高級副總裁菲利普·席勒到訪中國時表達了這樣的一個觀點:雖然人們開始使用廉價的智能機取代功能機,但這個不是蘋果公司產品發展的方向。換言之,蘋果自認為還沒有淪落到用低端產品換市場的地步。
這似乎讓愈炒愈烈的iPhone Mini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遠。
在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蘋果供應鏈上的臺灣地區廠商對這款產品的期待,除了三五天就爆出的“碟機”,還有各種已經試產的小道消息。
臺灣上游供應鏈廠商透露,iPhone產品發展模式似乎與iPad Mini相近,凸顯蘋果全面拉升全球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占率的決心,恐將讓競爭對手面臨更大壓力。而這款產品在經過一段時間反覆功能及良率測試過程后,最后會在第二季由蘋果美國總部定奪,并敲定第三季正式上市開賣時程。
事實上,在iPad Mini推出后,業內對蘋果調整手機生產線的猜測就不絕于耳,而Mini在市場上獲得的成功似乎讓供應商們認定這會是蘋果從低迷中進行“絕地反擊”的重要支撐。
在Mini發布時,中金公司電子元器件行業研究員趙曉光發布報告稱,從iPad 4 和Surface 比較看,iPad 4 面板配置更高。iPad Mini則是提供輕量化的選擇,可與Android 陣營的平板在效能以外的方面做競爭。
他表示,iPad Mini的優勢在于合適的尺寸帶來的使用體驗和合理的價格。消費者結構是金字塔形,預計329 美元的產品銷量比此前499 元美元的iPad 將有30%以上的增加,2013年各類iPad 產品合計單季度銷量將從1800萬臺提高到2500 萬臺。
Mini確實做到了。不過,相比之下,蘋果對待手機的態度還是相當謹慎,也許畢竟是為公司創造最大利潤的單品,代表著什么是“蘋果創造”。
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弊端。
隨著智能型手機逐漸進入產品成熟期,蘋果雖不免俗地需與其他手機廠商一樣邁入屏幕尺寸、處理器效能、相機像素及無線與行動傳輸速度等硬件規格競爭階段,但蘋果在1年只推1款新機的情況下,仍可較其他廠商更注重產品整體設計及制造的種種細節,只不過這種產品款式及規格選擇少、新品上市間隔長的策略,也相對縮小了iPhone能吸引的人群。
DIGITIMES Research預計,隨著In-Cell觸控面板良率逐步提高,2012年第四季iPhone 5出貨可達3000萬~3500萬臺,但仍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在平臺競爭裝置銷售數量方面,Android已后來居上,且過去數季領先iOS的差距持續擴大,iPhone 5上市雖可帶起另一波iOS裝置的銷售高峰,但也僅能暫時在2012年第四季至2013年首季,拉近些許與Android之間的差距。”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說。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CEO庫克2012年總薪酬417萬美元,而上年薪酬則高達3.76億美元,當然后者大部分是長期股份授予。“可以看到庫克上任16個月,目前蘋果股價比他上任時上漲了37%,但較高點下滑了27%。”有分析師指出,從數字上看,雖然庫克很成功地延續了蘋果的產品文化,但優勢縮水的大趨勢不是他能挽回的,蘋果需要不斷開辟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