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5~6英寸屏的策略是否能夠使得手機創業的后來者取得先機。
一群互聯網企業蜂擁進入智能手機行業,攪動了設計、營銷、定價、渠道等環節。“始作俑者”是小米,它開啟了國內互聯網侵入手機業的先河。
兩年前,小米1999的低價模式還被眾多手機界人士批判為業界的“毒瘤”,是靠低價破壞行業游戲規則的企業,讓大家都賺不到錢的企業。承受諸多質疑之下,小米第一代產品賣出了382萬部,它的成績刺激了多方:包括手機設計公司、山寨手機公司、互聯網公司、新興創業公司紛紛涌入互聯網手機領域。
而小米帶給手機行業最大的沖擊來自觀念沖擊,尤其是利用互聯網渠道做品牌,利用互聯網渠道賣手機。傳統廠商的玩法是規模量產,有成本優勢;而互聯網的思維是快速迭代、重視體驗。
去年,在 “小三大戰”(小米與360的微博論戰)中,360董事長周鴻?曾經細數過小米手機的成本。以這次標志性事件為代表,原本神秘的手機成本“黑盒”被揭開,手機價格和成本的真實關系被展現在公眾面前。
在傳統的零售領域,300塊錢的手機通常被賣到500塊,1000塊錢的手機通常被賣到1500塊,由于渠道層層加價,使得手機銷售的中間環節成本非常高昂。正是由于傳統渠道銷售手機的成本過高,逼迫一些手機廠商開始尋找新的渠道,小米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流行的。
手機行業干得好掙錢很容易,干得不好也很容易關門。新進者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意圖,但終極目的相近:先占據移動互聯網硬件入口陣地,借此或擴張或穩固其流量入口,最終爭取到在新時代的流量變現能力。為此,它們幾乎齊刷刷地選擇了低毛利、低利潤。
如果說在一年前,“米1”的發布正是靠著“超高性價比”來引爆熱潮;在大批手機廠商快速殺進這塊市場后,小米手機的利潤可以預見地出現下滑,“米2”必須尋找更多的競爭力。憑借自己的MIUI系統,小米正試圖模仿蘋果走軟硬件垂直整合的道路,而小米給投資者講的故事也是“中國的蘋果”。
功能機時代已然過去,定義者應用價值的新來者們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血拼戰法,它們尚有未來流量變現的希望可憧憬,而脫胎于硬件制造業的老玩家們則苦于新利潤點的開掘。但關鍵問題是:用戶需要那么多手機嗎?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小米手機將智能機的戰場拉到了2000元以內,如果互聯網后來者還在這個陣地里打轉,已不會再有太大機會。小米模式成功的特定歷史時機已經過去,換句話說,就算讓雷軍在當今這個時點做過去同樣的事情,也照樣很難成功。
不過從市場區隔上來說,小米依舊為其他互聯網手機品牌留下了空間。小米目前依舊定位在中高端,在1999售價以下還有大量的價格區間段存在機會。從去年開始,中國的智能手機換機潮開始深入到三線以下城市,這將會帶來一波新的機遇。
此外,屏幕的差異化也將是2013年的突破點。三星以“大屏策略”從與蘋果的競爭中占到不少便宜,而在滿是4英寸屏以內的國內市場,主打5~6英寸屏的策略是否能夠使得手機創業的后來者取得先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