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歷史大國,之所一走到今年兵越來越繁榮昌盛,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懂得變革,知道不好的地方需要改進,取長補短才一步步走到了現在。即便是在今天這樣的大趨勢下,任然需要變革,需要推陳出新,才能繼續發展。今天,我們就以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的變革趨勢來談談,到底該怎么變才是最佳選擇。
目前我們正處在營銷巨變的時代,傳統媒介形式也在巨變中產生了“質”的變遷。從2000年前的傳統媒體時代到2005年web1.0的單向傳播形式,再到2005-2010年的博客和社交媒體時代,媒介形態逐漸發展為雙向傳播形式,但是無論單向或是雙向,都是屬于距離型媒介,以門戶、搜索、視頻媒體、社交媒體為主要代表。自2010年以后我們步入了立體傳播時代,媒介逐漸演化為身邊型媒介,移動社交媒體成為了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信息獲取平臺。
隨著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人們可以通過多渠道、跨屏等形式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人在作為接收端的同時更是內容制造、分享與傳播的媒體。因此,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未來將會產生諸如存在感經濟、點贊經濟、想象力經濟等信息交互性較強的經濟體。沒有交互和對話,就沒有品牌影響力,人們在雙向互動中理解品牌,信息傳播是基于關系鏈的傳播。
2、從人格認同到品牌認同
移動互聯網讓很多人可以借助人格魅力建立品牌,例如羅永浩不是手機行業人士,但是卻可以用人格無中生有建立品牌。而在品牌激烈競爭的行業市場中,一個品牌要想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同,首先需要具備品牌人格化的特質。具有品味、信心、風趣、活力、態度等人格化特性的品牌將更容易與消費者產生共鳴,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再從人格化的認同發展為品牌的認同,從而獲得忠實的粉絲人群。
2014年由兩名非主流導演郭敬明、韓寒拍制的院線電影《小時代3》和《后會無期》竟均以近6億元票房佳績,力壓傳統導演的影視作品,這正是由于他二人先具備了格認同,隨即在品牌產出時可以迅速的獲得品牌認同;創造營銷神話的小米手機,也正是通過人格化的品牌認同,吸引細分市場的粉絲群體,再將產生共鳴的粉絲群體社群化,從而激勵社區群體的消費行為。
3、從你生產我消費到我參與我消費
在傳統的消費模式中,消費者往往是扮演著被動選擇消費的形象,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不斷透明,產品生活化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每一個消費者都將成為產品的生產者,參與到符合自我個性的產品生產環節當中。例如,寶潔為了增強與消費者間的互動,推出了讓消費者創新產品的平臺,從而激勵消費者參與到生產過程,又有哪一個生產者不會為自己的產品買單呢?
消費者參與到生產環節是激勵消費行為的手段,使消費成為產品眾籌者中的一員是對消費者消費價值的鼓舞。例如,三個爸爸空氣凈化器在眾籌開始半小時達到50萬,不到1小時沖破100萬,12小時內超過200萬,截至10月22日上午項目結束時,在京東眾籌平臺的籌集總額為11226231元成為2014年國內最大的眾籌項目。
4、從高高在上到有態度有溫度
傳統的廣告形式往往是利于高高在上的身姿給消費者帶來壓迫感,從而實現品牌知名度的打造。例如,腦白金洗腦式的廣告營銷,通過重復的叫喊獲得最多的也就是知名度,但是,人們并不認為他具備品牌的價值沉淀和價值觀認同。
在移動營銷時代,單一壓迫式的營銷將逐漸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淹沒,消費者將會選擇那些更具態度、情緒和表現自我的品牌。例如,在前不久我們組織的創意云南廣告大賽上獲得金獎的作品——“行走云南,我為滇狂”的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作者打破“身份”的束縛,將“我”融入云南,使得廣告更具情緒的表現了云南的魅力。
5、從信息經濟到內容經濟
信息經濟在為品牌帶來直接收益的同時,也很可能因為一個事件瓦解掉一個品牌的根基。當用戶感知不到營銷對他們的價值和意義時,接受度將會變得低,品牌更易被淹沒和忽略。在網民喜歡的品牌營銷活動中,鮮明的品牌價值觀(態度)、選題與社會熱點的結合,內容變得非常重要。 品牌需要將信息經濟升級為信任經濟,將品牌自身打造成生產內容的自媒體平臺,為消費者打造更具態度、格調和性格的內容,通過內容的迅速傳播,才會夯實品牌信任的基石。
6、從節點經濟到時點經濟
過去,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往往是在單一的超市、便利店、商場等節點區域完成。但在互聯網時代更多的時點經濟不斷涌現,例如,2月27日桃花節,11月11日網購狂歡節,12月12日陪伴日等,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新娛樂狂歡。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時點經濟將會得到快速的發展,消費者將會隨時隨地的參與到時點經濟的互動當中,形成聚合人群的經濟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