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實體零售的競爭繼續惡化。消費者去大賣場、超市購物的頻率在下降,全國渠道店鋪數量持續萎縮;而現代渠道總體門店對比去年仍增長15%。南都記者從尼爾森日前發布的《2013年購物者趨勢報告》了解到,零售市場還在進一步細分,購物渠道已經向小型自選式店鋪及網絡轉移。
便利店小型超市增長突出
據上述報告顯示,全國零售渠道店鋪總數量相比去年有略微減少,特別是傳統渠道的店鋪數量持續下降,主要由非自選式的雜貨店、日用品店和飲料冰淇淋店的數量下降導致,但化妝品店和自選式雜貨店的數量依舊在增加,尤其是化妝品店在一二線城市持續拓展。另一方面,現代零售渠道總店數逆市增長15%,大賣場、超市等四個現代渠道門店類型的數量都在增長,其中便利店和小型超市的增長尤為突出。
網購主流18-30歲
隨著網絡購物的雄起,年輕人成為消費主流。根據報告顯示,63%的網購人群集中在18到30歲之間,67%的大賣場、超市的購物者年齡分布在34到49歲之間。此外,近30%的網購消費者家庭收入在3000到5000元之間。而在大賣場、超市的消費者方面,雖然家庭收入3000至6000元占據半壁江山,但以收入劃分的購物群體相較平均。
網購與店鋪購物的差距仍在進一步拉大,渠道多樣化競爭態勢明顯。從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間,購物者去大賣場和超市購物的頻率在下降,2012年較2008年下降近兩成,網購光顧率則同比上升210%。值得注意的是,個人護理店和便利店仍保持較高增長的光顧率,前者光顧率同比上升89%,后者同比光顧率上升92%。可以預見,未來小型自選式購物點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對快速消費品市場而言,淘寶網、天貓和京東商城是最受歡迎的購物網站,女性仍是網購主要人群,而男性更傾向于在互聯網上選擇大件商品。縱觀消費項目,報告指出,生活品質類、健康需求類、年齡細分類、中國傳統類、制造樂趣等5大類成為消費者最核心和主要需求。
零售商創造節日刺激消費
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線上及線下零售商選擇通過創造消費節日,釋放購物者購買欲望。除傳統中秋節、圣誕節、情人節等中外固有節日,諸如“5·20表白節”、“8·18八卦節”、“11·11光棍節”等創新型節日成為推銷商品的噱頭。
對于實體零售而言,提供優質的客戶服務、寬敞的門店環境和舒適的購物體驗仍是持續贏得消費者和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對于產品的選擇趨勢:更注重提高生活質量、健康需求、細分市場、中國傳統和制造樂趣。當中,威士忌、餅干零食和葡萄酒等品類的進口商品增長最顯著。
網購主流家庭月收入3000-5000元
作者:中萬網絡
文章來源:中萬網絡
更新時間:2014-02-27
- 上一條資訊:舉重女將王明娟摘奧運第二金 姓名域名立即被搶
- 下一條資訊:京東、亞馬遜調整送貨收費:“包郵”門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