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給市民的消費支付、金融理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不法分子抓住可乘之機,通過釣魚網站、詐騙短信、虛假WiFi 熱點等方式騙取了消費者個人身份信息,甚至進一步竊取個人賬戶資產帶來經濟損失。
個人信息泄露成隱患
在百度瀏覽器中輸入“賬戶盜刷”,網頁跳出的相關結果就有1000多萬條,其中不少是各家媒體對當地銀行賬戶盜刷事件的報道。
在今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期間,國內某電商平臺遭遇過盜刷的用戶就集體成立維權群,向該電商“討說法”。在這些遭遇盜刷的受害者中,有人單筆損失金額就高達22萬元。
而這些賬戶盜刷案件與網絡賬戶的信息泄露不無關系。在上述案例中,受害人在該電商平臺購物后,即接到“客服”來電,稱因某種原因要退款給購物者,因為信息準確不少消費者便信以為真,按照假客服要求在指定網頁輸入個人信息,結果銀行賬戶被盜刷,損失慘重。
雖然在網絡信息安全亟待加強的大背景下,企業應該積極承擔責任,當涉及到金融行業時,銀行也應迅速反應提高風險防范能力保護客戶資金,但是作為消費者,自身也應該加強對網絡賬戶信息和銀行賬戶安全的重視程度。畢竟,損失的是自己賬戶里的真金白銀,而且在證據不完全等情況下,消費者并不一定能夠追回損失。
網信認證中心 (http://wx.zw.cn)在此特別提醒廣大網民,網絡罪犯多,涉及到付款時,更應多留意,一定要多加防范,避免上當受騙。發現賬戶異常,一定要及時和銀行工作人員溝通,不要輕易相信網上“不明身份”的人,更不要按照對方的要求在ATM機上進行相關操作,及時報警也是上網被騙正當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