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前互聯網還只是一種工具或技術,那么,現在的互聯網已經與社會全面融合、難分彼此。這既體現在網民與民眾身份標簽區別的淡化,也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已全部映射在互聯網。互聯網既反映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還逐漸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治理。可以說,現在已經是網絡即是社會,社會亦是網絡。
根據《 2012 年中國網站可信驗證行業發展報告》顯示, 2012 年上半年, 31.8% 的網民本人曾在網購過程中直接碰到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 30% 的受訪網站曾遭遇過惡意仿冒網站的侵擾。相當于每三個購物網民中就有一個曾被騙,每三個知名網站就有一個曾被惡意仿冒。此外,微博、微信等新興互聯網應用的崛起,極大地方便了網民分享和發布各類信息,也加大了不實信息、詐騙信息傳播的力度,新型網絡釣魚形式的出現,讓網民對互聯網的信任感持續走低。
因而,構建可信網絡環境一直是無可爭議的社會共識,從政府主管部門,到行業協會,再到互聯網從業者,都很關切如何構建更加安全、可信的互聯網環境,眾多互聯網廠商都在身體力行地推行可信互聯網構建。隨著構建可信網絡環境認識的發展,當前核心議題已經從“怎么看”轉向“怎么辦”。
目前,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技術支持,中萬網絡推出的“可信網站”驗證日漸成為我國網絡身份驗證領域的中堅力量。通過這些成功的經驗,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言,從管理模式上,建議應施行“政府倡導、協會支持、民間運作”的原則,也就是發揮市場主體的基礎作用;從可信內容上,應逐步形成“網站身份驗證、網站安全掃描、網站信用評價、網站內容鑒別”等網站驗證分級體系;從運行機制上,打造“驗證服務—驗證管理—查驗平臺—舉報糾錯”可信生態鏈條,借助可信驗證把網民和網站兩大群體連接起來,消除網民對網站的信任隔閡,更大限度激發互聯網的正能量和商業價值。
而針對整個網絡環境的完善以及社會各界如何分工推進來說,最終需要整個互聯網生態鏈聯動起來,合力共建可信網絡環境,讓互聯網成為一個真實可信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