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電子商務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2010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4.7萬億元,B2C交易額超過460億元。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展業務的比例逐步加大。但在這個孕育著無限商的虛擬網絡世界中,同時也潛伏著各種陷阱和巨大“誠信”隱患。
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爆出“誠信門事件”。在過去的兩年里,2326名阿里巴巴網站的會員“中國供應商”涉嫌欺詐國際買家,并有近100名阿里巴巴員工合謀其中。 “誠信門事件”對阿里巴巴形象造成嚴重影響,多名高管引咎辭職,誠信問題再次給電子商務行業敲響了警鐘。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數字服務中心2011年7月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4月份處理釣魚網站2635個,截止4月份,累計認定并處理釣魚網站46477個。同時,報告也指出我國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的主要問題在于第三方機構缺乏權威性,協調機構缺乏行政效力和法律效力。
十二五規劃及2011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一方面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等新型服務業,另一方面更要加強誠信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