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么創業項目不適合采用外包方式?
我們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討論回復:“如果你只是想找一個人快點把東西做出來,這個人只需要按照你給的需求做實現的話,那么,你不需要一個合伙人,你需要的是一個開發和一個設計,最好只談錢。如果你對產品有信心的話,采用外包做原型其實是個更好的方式。”
但我認為:給錢≠外包
首先,外包的模式是根據你的確定性需求來進行開發。而對于所有的創業項目來說,其產品是不定型的,是需要不斷探討中開發出來的。外包公司是需要你把所有的文檔全部準備好,所有的素材都做好,他們只負責編碼,不負責理解你的業務。而那些以外包心態接活的人員會要求你把功能定義好,把界面切好好,把圖片做好。一旦開發完成,任何的調整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都會變成下一個版本的需求。
其次,外包的費用不是創業項目能夠承受的。外包的價格計算方式一般是雇傭的開發人員薪資的1.5到2倍,甚至更高。所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外包心態也很簡單。如果他要的費用與他的薪資接近或者更高,那就是外包;而如果他可以接受遠低于其現在薪資的水平。你還能說他是在做外包嗎?
就像這位朋友說的:“這有個均衡點,要看要的是什么價。同時要理解技術合伙人的職業巔峰期較短,以及類似計件薪酬工作特性帶來的機會成本。還有,完全能用外包代替的技術合伙人也是沒有戰略價值的。當然,不可替代的且具戰略觀和賭性的技術合伙人是完美的。”
二、技術合伙人的創業激情來自哪里?
“創業需要激情”,還有朋友用這句話來審視技術合伙人。他們的概念是:創業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只有激情能讓我們堅持下來,解決這些挫折和困難。
但事實上是,技術問題不是用激情解決的。技術問題都是邏輯性問題,和技術人員的水平相關,只要知道方法,就能解決。如果技術人員的水平不夠,再有激情,也是無濟于事。
對于大部分創業項目來說,最需要解決的挫折和困難是產品定位,運營、推廣和收入。這些地方才需要不斷地嘗試、調整,所以需要用激情來堅持,來等到找到答案的那一刻。但對于技術問題,基本上確定了需求,只是需要用足夠的時間來實現罷了。或者等待遇到的性能的瓶頸,再找相應的解決方案(事實上,之前困擾互聯網公司的性能瓶頸問題由于云計算的普及和很多經驗的分享變得不難么困難了)。
那技術人員不需要創業激情嗎?當然需要有。但技術人員的激情往往不是一開始通過設想有的,其實是逐漸培養起來的。當用戶在增長的時候,當獲得用戶的反饋時,技術人員就會越來越有激情。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功帶來的價值,這個這個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激情。
再次強調:技術人員是邏輯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很難通過大腦中想象一個成功的場景來燃起激情(除非是他們的項目),而是通過產品上線之后,不斷地獲得正向的反饋來調動激情的。
三、創業中技術合伙人的分工和定位到底是什么?
當天,一位朋友給我打來電話,非常激動的語氣,說這篇文章說到心坎上了。并且提到他感受到的一個問題:對于技術合伙人自己認為的定位和別人給這個角色的定位,差異很大。
一般的創始人都會想:“我只要把想法和規劃設想出來,剩下的都是技術合伙人的事情了。”但技術人員一般不會這么認為,他們更傾向于有人把產品原型做出來,自己去做技術實現那部分的事情。甚至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已經習慣設計人員把全部頁面都切好,自己再開始寫邏輯代碼。
我也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認為“技術合伙人對業務的把握和用戶體驗的設計感覺差的很遠”。看到這樣的評論,我也覺得苦笑不得。
現狀就是,中國并沒有誕生成熟的產品經理人群,更不要說產品合伙人了。在產品沒有很好的定義狀態下,這個合作會出很大的問題。尤其是結合傳統行業的互聯網項目,往往創始人根本不懂互聯網產品。要讓他直接對接技術合伙人,中間其實有很大的一個壕溝。
解決方案有幾種:要么創始人能做出產品原型;要么技術合伙人有很強的溝通和理解能力,能夠自己做產品設計;要么需要一個中間的協調人:產品合伙人。
我更傾向于第一種,也就是創始人有做出產品原型的能力。如果沒有,需要學習,現在可以利用的工具很多,你可以完全不用懂技術,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出產品原型。但是,隨著項目的進展,技術合伙人需要逐步的理解業務,并能夠從技術層面逐步轉向產品角色。這樣,更能拓展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互聯網產品是需要從業務和技術兩個層面來定義產品的,我們既不能把這個責任完全推給技術合伙人,也必須承認從技術角度看待產品的重要性。
最近一直在看“羅輯思維”,思維和知識的碰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微博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朋友開始理解技術人員,并進行一些調整。讓擁有不同優勢和資源,思考模式不用的創業合伙人相互理解是值得的。
以后,我還會繼續探討一些技術人員主導創業的一些優勢和劣勢,希望感興趣的朋友繼續關注,也歡迎大家到緣創派(ycpai.com)上找互聯網創業的合伙人。
0pt;c ?tf@Y ??Y mes New Roman'; " >
在這一點上業內看法不一,高自光認為強關系鏈可以讓那些看似無聊的內容因為來自熟人而變得有趣,對短視頻應用而言,社交屬性起碼占到了50%。這一點正擊中了新浪的軟肋,不過目前來看,騰訊并未將最強的關系鏈微信導入到微視中。
陳華認為,如果依賴于強關系鏈做熟人之間的分享,微信來做更合適,許朝軍也擔憂低頻次的內容難以支撐一個獨立的社區APP。不過微視的一名產品經理表示,短視頻拍攝的功能其實很復雜,融入微信難度太大,高自光透露,微視發布還不到一個月,關注200人的用戶平均每5分鐘就可以收到一條新內容,視頻的創作門檻反而解決了微博信息過載的問題。
江宏認為如果比媒體實力,以新浪的玩兒法,在微博活躍度下降的情況下秒拍沒有辦法從新浪微博那占到太多便宜,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交關系支撐,新浪略遜一籌。
目前來看如果走媒體路線,即內容導向的模式,騰訊在微視中導入的QQ關系鏈并不能發揮太大作用,雙方的競爭將回歸媒體之爭,在這個層面上,騰訊占不到便宜,而長遠來看,騰訊的社交能力或將逐漸發揮作用。
小創業者:會不會被巨頭玩兒死?
不管是導入關系鏈還是灌入明星資源,大公司的玩法都不是創業團隊可以輕易Copy的,面對兩大巨頭,先行一步的創業者們多少有些緊張。
“說不緊張肯定是騙人的。”江宏說,“但是騰訊做微視,也不是整個公司在做,也是一個小團隊,人還未必有我們多,現在該導入的資源也導進去了,也沒見快速崛起。”
陳華覺得,移動互聯網最終拼的是產品,有資源未必能贏。而許朝軍則認為在此之前巨頭們已經給了創業者足夠長的時間,但是目前并沒有看到一款足夠成功的產品,現在巨頭來了,在用戶和流量上獨立的APP將很快被超過,創業者機會越來越小。
高自光認為,創業者最大的敵人不是巨頭,而是時間,短視頻類產品還會有一個很長的培育期,創業者能不能熬得起是一個問題,同時目前創作的門檻無法逾越,帶寬服務器成本不斷升高的問題也會給創業者帶來壓力。高自光建議,創業者可以走垂直社區路線實現差異化,比如拍寵物、拍嬰兒的短視頻社區。
事實上除了巨頭,短視頻的創業者還要面對用戶認知等問題,視頻服務提供商石山視頻創始人徐平巖表示,目前的6-8秒的短視頻標清的大小可以壓縮到500KB左右,流暢的可以壓縮到250KB左右,和一張微博大圖或GIF圖一樣大,“然而在大多數用戶心里,視頻仍然與費流量劃等號。”江宏說,“用戶需要一個教育的過程,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也歡迎巨頭加入進來一起教育市場。”
目前國內看來短視頻并未出現成功案例,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者,在產品的形態和運營的方向上都在摸索,現階段還沒有到你死我活的階段,而是通過更多的參與者加入完成教育用戶和培育市場的過程,在蛋糕成型之后,真正的角逐才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