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火了,上到大國總理,下到掃地大媽,都在講“互聯網+”。可一萬個人,有一萬種互聯網加法,你又到底在加啥?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互聯網創業圈的潛規則。
從抄襲者到炒作者
不得不說,互聯網創業圈比前幾年要進步了一些。
最初,大家的創業方向都盯著大洋彼岸的美國,對岸流行什么,我們就Copy什么,只需要Ctrl+C就行了,懶得思考,也不用創新,拼的是鍵盤快手,只要產品復制快,就能輕松融資。當年的團購、移動社交,甚至是后來打車、外賣等O2O類創業,走的都是這個路數。不過隨著互聯網創新的全球同步,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維持幾年。創業者必須另外尋求新坐標,對投資人講新故事。
于是,O2O、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等概念相繼登場。大家共同制造、炒作一個概念,然后憑這個概念找投資人拿錢。別不承認,事實上大家都是這么玩的。甚至先前馬化騰“互聯網+”的概念,已經炫酷得驚動了黨中央,連總理都知道了。
可互聯網+,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這個概念誕生之前,其實騰訊馬化騰早就提出了“連接”戰略,周鴻祎也提出了IOT(internet of things),其他大佬們也都紛紛出來造概念,說白了都是把自己的平臺開放了,去連接原本外部的東西,可以是人、設備,也可以是傳統的產業。
可大佬們的概念都是基于平臺足夠大的前提,顯然對于創業者沒有太大的引用價值,于是互聯網+登場。一萬種互聯網加法聚集在一起,注定只能是個概念,對于創業者而言,在直面投資人之前的概念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
這和之前的O2O、互聯網思維,其實并無太大的區別。連接線上和線下、以互聯網思維營銷傳統服務,和用互聯網加非互聯網,這不是一盤剩菜的三種熱法嗎?
誰在踐行“互聯網+”?
多年的互聯網記者經歷告訴我,陽光下沒有新鮮的生意,互聯網也沒有全新的概念,當一個概念大熱大火,就必然催生出各路鬼神莫測的所謂創新,其結果反而離用戶真實的需求偏離得越來越遠。
而恰恰是口中沒有念念有詞去膜拜概念的企業或人,反而是在實踐的路上,真正踐行的人。
互聯網+,最難在于什么?不是加別人,而是加自己,加自己非互聯網的那部分,因為這一部分,要經歷極強的變革陣痛,才能融入到新的互聯網世界。
比如手機,小米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互聯網品牌,做手機也是以互聯網思維展開營銷的思路,扮演著創新者與顛覆者的角色。可是華為手機早在小米誕生之前,就已經賣到了全球,是一家典型的制造型企業。而業界出了個小米之后,榮耀的誕生與成長,其實就是“互聯網+”,榮耀手機=互聯網+華為手機,代表著傳統手機制造業,在互聯網環境中進化出來的新模式。
有人說,華為榮耀一路抄小米,可是在我看來,身上背著傳統制造的包袱去抄,就像相撲大哥背著媳婦去玩跨欄,他的負擔和辛酸,你未必能懂。同樣的道理,知易行難,人人都是專家,做起來卻未必輕松。
再比如零售,阿里巴巴出生在互聯網上,京東沒開過幾個店就在做電子商務,而蘇寧是拖著20多年的傳統零售歷史,拽著1600家線下門店,忍痛革自己的命做互聯網的,轉型之前,是典型的傳統零售商。蘇寧的轉型之路,其實就是“互聯網+”,蘇寧云商=互聯網+蘇寧門店,代表著傳統零售渠道,在互聯網語境下進化出來的互聯網零售模式。
有的人說,蘇寧一直在轉型,沒見得涅槃。事實卻是,蘇寧的線上業績每年都在翻番,線下業績逆勢而漲,物流倉儲面積睥睨京東,這些都不信也沒關系,看看蘇寧當年的小伙伴,國美、易迅都不知道已經被甩到哪個星球,各種艱辛,大象自知啊。
華為與蘇寧,都不是“互聯網+”此類概念的擁泵,但是他們每天思考、堅持踐行的,都是怎么將互聯網和自己的既有傳統產業,完美加起來。
“互聯網+”概念雖新,但是背后的商業邏輯卻再古樸不過了。Google是“互聯網+信息”,Facebook是“互聯網+關系”,互聯網產業從一開始就是在做加法的商業模式,只不過,從過去到現在,加的對象從線上信息,不斷延伸到線下產業。
創業者們都想著加上別人的資源,互聯網大佬們都想著加上人的習慣,而對于絕大多數正面臨互聯網轉型的企業而言,你的互聯網+,應該借鑒華為與蘇寧這般,加上自己的經驗和優勢,加得一種新模式,加出一個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