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代表性模式有第三方支付、網貸、眾籌、門戶金融理財等模式,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框架的初步確立,乃是走過了從原來技術的簡單運用到2013年互聯網金融爆發期這樣一段非常之路,最終,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到2013年終達巔峰。
2013年之所以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是因為互聯網思維成為影響并改變著傳統金融業態形式的沖擊力量,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機構都開始在這一年中謀篇布局,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新浪等電商巨頭都開始顯現出在互聯網領域打造新型產業鏈的競進態勢,傳統的產業形態正在被攪局,部分已經被重塑,所以,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也算是實至名歸。
那么,以2013年為限,互聯網金融的不同模式,其獲得長足發展分別經歷了多長的周期?
第三方支付:15年
一般意義上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指的是非金融支付機構。1999年,首易信作為第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最初是被運用在網關支付方面。4年之后,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異軍突起,其承載的信用中介規模不斷擴大,這4年可以說是信用中介的迅速發展階段。信用中介的發展催生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向不同的行業領域滲透,如航空業、保險業等行業。
2008年——2009年,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信用中介功能得到強化,清算服務功能也漸漸凸顯,融資特性亦逐漸顯露,這些要素的萌芽為后續進行互聯網大數據融資奠定了堅實基礎。直到2011年5月,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終成態勢。
經過15年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脈絡呈現出的特點是網關支付階段過渡到信用中介階段,信用中介特性的逐漸顯露,這就為第三方支付擴展到不同行業領域進行支付服務創造了條件,而支付牌照的發放使得第三方支付終于成為一種力量登上了市場的舞臺。
網貸:7年
2007年,國內第一家網貸平臺“拍拍貸”成立,截止到2013年,6年的發展,盛衰相伴。這個發展周期內,國內的網貸平臺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擔保交易模式、債權合同轉讓模式、無抵押無擔保的線上撮合模式、小貸模式等,不同的經營方式逐漸被應用到網貸平臺中,形成了逐鹿之勢。
同時,在2013年底,網貸平臺倒閉潮也同樣來襲。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就有75家網貸公司發生了風險事件,且之后倒閉潮來勢更加兇猛,2014年國慶7天,就有5家網貸公司出現倒閉,整個行業風聲鶴唳。
“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因素,成為網貸平臺模式的發展病痛,雖然這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只發展了7年,但是所表現出來的風險性影響,值得業內人士對整個互聯網行業金融的發展投入更多思考。
眾籌:3年
國內的眾籌模式發展基本處于起步階段,也曾背上了非法集資的帽子。“點名時間”是國內最早的眾籌網站,成立于2011年,是模仿美國Kickstarter而建立起來的,風格幾乎與Kickstarter一樣。眾籌的運行依賴于開放的網絡社區和大眾篩選機制,網絡社區鼓勵大眾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來,從而創造出了豐富的信息,提高了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概率。
眾籌的捐贈與贊助模式、預售模借貸與股權投資模式,涉及到的金融交易和操作都比較復雜,法律監管操作性也不強,重重困難可在某種程度上視為眾籌發展較慢的原因之一。
門戶理財模式:15年+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上述幾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基本上都屬于門戶理財的范疇。信息不對稱程度的降低,必然推動門戶理財的渠道拓寬,所以互聯網的發展進程,因為很好的消除或部分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程度,所以門戶理財的興起基本上也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歷程。
但是互聯網早期的發展歷程經歷的技術性革命和理念性革新,只能意味著門戶理財具備了動力基礎,后續互聯網金融具體模式的出現,才讓門戶理財方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以第三方支付獲得長足發展周期為節點,門戶理財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動力,周期應在15年以上。
互聯網金融的不同模式,其真正得到發展的周期各不相同,從不同周期對應的時間段,似可管窺每一種模式發展的成熟度,這對研究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