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國互聯網與世界接軌較為落后,我國到目前為止,在互聯網上用來訪問網站的域名還大都是英文的,這就好比我們中國人在自己國家的高速公路上要讓英文字母來指路,有的還用亂七八糟的簡寫、拼音等五花八門的名字,不僅不規范,還看不懂,這無疑給我國老百姓上網造成了障礙。這樣的英文域名不僅大多數中國人看不懂,而且很多時候還會指錯“路”,很多釣魚網站和郵箱病毒正是利用這一點,在中國互聯網上橫行其道,難以監管,因為大部分中國人看不懂英文,不知道這些鏈接指向哪里,很多網上陷阱根本看不出來。最為重要的是當你每訪問一個網址,每打開一個頁面,都要做域名的解析,留下一次訪問的痕跡,這種記錄就好比我們在高速路上的探頭,而英文域名都是由國外機構來管理的,這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每拐一個彎都由被國外機構監控,這對我國的互聯網安全構成了極大的隱患。
由此可見,英文域名如今存在不安全、不可靠、不規范等問題,如何改變這一狀況,正是我國互聯網的管理的關鍵的環節。特別是對我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來說,這些機構組織代表了我國的公共利益,如果信息一旦泄露,網站安全不能保障,將會直接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政務信息公開的要求,很多機構組織都在網上開辦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那么機構組織的域名就相當于這些單位的“路標”,只有這個“路標”保證準確、權威、安全,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放心。
綜上所訴,中文域名對促進域名的“本土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政務和公益中文域名的出現,更是給機構和組織頒發了“網上通行證”,為他們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他們提供了很多便利。